ID: 22522028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3.2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36张)

日期:2025-04-2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109087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 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城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思考: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2、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大气环流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概念 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意义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理想模式下的大气环流 假设条件: ①全球海陆均一,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 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 ③地球不自转,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地球表面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热力环流 总结1:冷热不均使其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条件: ①全球海陆均一。 ②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 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低压带 N 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热力因素) 高空 (1)低纬环流圈 受热膨胀上升 堆积下沉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N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高空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动力因素)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在赤道和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2)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盛行西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盛行西风 极地高压带: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热力因素)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动力因素) 极锋 副极地低压带 总结2:地球自转使其偏 形成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S 90° 60° 30° 0° 30° 60° 90° N 中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低纬环流 高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极地俯视图和剖面图 2、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思考: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 , 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现象:气压带、风带跟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南北移动。 (3)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