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化学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化学键”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中二级标题“化学键”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承载着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的价值功能,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化学键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深化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是“结构决定性质”研究思想的体现与运用;同时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学生可以认识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打下基础;同时,化学键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形成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的第三节“化学键”。与旧人教版相比,新人教版在知识点设置及呈现顺序方面变化不大,但在许多地方做了优化。例如旧教材原有1幅Na和Cl2反应的实验图片,而新版人教版则删除钠与氯气的宏观实验图。此外还增加了一些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的结构模型,强调了化学过程的本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删减了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溶沸点的影响等等。分子结构模型是一种实物模型,在本节呈现重在体现分子的结构,帮助学生认识到分子是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必修阶段的化学键内容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分子的结构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深入讨论,更多相关内容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做系统介绍。在后续学习中,化学键理论还要用于解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能量变化、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等,教材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也符合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进阶特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中知道化合物的形成时会有电子转移,在原子结构的学习中知道了原子内部结构,接触了核外电子排布和8电子稳定结构等知识。因此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有了粗浅的认识,但学生并不知道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本节从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物质的构成,化学键的形成,并掲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本节基本概念较多且抽象,教材内容釆用归纳的呈现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可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础上,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但需要注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例如引入了电子式、分子结构模型等,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微观、抽象的概念。化学键的学习涉及到了宏观现象到微观探析的转化、学生想象和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用语的学习和使用,既能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又体现化学理论学习的困难。 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能从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的视角认识化学键的实质和形成过程,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以及共价键的分类,并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原子、离子、单质、化合物等及物质的形成过程。 2.能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及相互作用,识别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单质以及共价化合物。 3.能从化学键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性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学科的本质。 【评价目标】 1.通过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探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系统认识水平。 2.通过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和相互作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水平以及概念归纳水平。 3.通过对化学键理论在解释化学反应本质中的应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质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