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前面几课认识的厨房、生活、实验室等熟悉的地方中有化学变化,拓展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本课有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分析收集的资料,推测煤如何形成,寻找证据说明煤的形成经历了化学变化。第二个活动是基于已有认识经验和资料,推理大气层中的氧气是怎么来的。第三个活动是寻找身边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通过三个探索活动,了解地球资源的形成,认识到埋藏在地底下的宝石、矿物、煤、石油、天然气、我们生存所必要的氧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药品、化肥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感受资源的珍贵,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一些现象,能够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学生经常会使用塑料、知道汽车需要燃烧石油、知道人类生存呼吸需要氧气,能够说出生活生产中常用的一些材料,但是少有对这些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很少会将它们和化学变化联系起来。六年级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解释煤的形成,氧气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图表等信息,解释煤、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 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家结论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与他人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其他同学的想法,形成集体的观点。 2.大胆质疑他人的观点,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资料,推理出煤、氧气等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难点:寻找并解释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 【材料准备】 教师:教学ppt、煤形成的视频、资料卡、板贴 每组: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哪些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之前探究过的厨房里、生活中、实验室里的化学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介绍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展示一张森林的图片,最后聚焦“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 学生尝试寻找地球家园中和化学变化有关的物质,如动植物、岩石和矿物、大气和水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身边的化学变化,再拓展到范围更大的地球家园中,拓宽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且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和条件。 (二)探索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1.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1)教师展示矿石、宝石、煤炭和石油的照片,介绍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物,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 教师提问:煤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卡1,关注是什么形成了煤,煤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寻找证据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由亿万年前地球植物繁茂、煤上发现植物的痕迹可以推测出煤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植物死亡后被埋藏在地底下,煤大多夹在岩层中,而岩层是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地底高温高压,由此可以推测植物死后被泥沙层层掩埋,不断地被埋入地下,使得植物与空气隔绝,在地底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煤。)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的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