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从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核心地区,向周围强力辐射,使西到甘青和四川西北部、东到河南东部山东一带、北过河套、南达江汉的文化面貌,达到了空前一致的局面。不仅如此,它的影响力还直接、间接地波及到更遥远的周边地区。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 呈现明显的整体化趋势 B. 边疆与内地的文化互动加强 C. 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 D. 已形成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2. 下图为江苏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拓片,类似图像其他地区也多有出土。据此可知当时( ) A. 二牛抬杠耕法得到普及 B. 畜力在农业中得到应用 C. 自耕农生活水平较富足 D. 人力逐渐退出生产领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夷夏之辨”主要表现为汉族与内迁各族政权对正统地位的争夺,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汉族政权藐视内迁各族文化,鼓吹“戎晋不杂”,内迁各族则抓住“夷夏之辨”的文化意义大做文章,为其统治的合法性寻找理论支点。这一现象( ) A. 反映出民族间交流交融趋于停滞 B. 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有限 C. 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向心发展趋势 D. 折射出南北方的矛盾日趋激化 4. 有学者认为:为了摆脱因军费开支巨大而造成的财政困境,南宋朝廷只得发展海外贸易以拓展财源;另因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分立政权的阻隔,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畅通,南宋政权只能加紧开拓海上陶瓷之路。这一观点重点阐述了南宋政权( ) A. 财政支出的窘迫性 B. 周边环境的险恶性 C. 开拓海路的必然性 D. 向海发展的被动性 5. 下图为朱元璋颁行圣谕六言。史载,终明之世,全国各地众多家谱都将此“圣谕六言”刊在卷首,载入族规家训,做到家喻户晓,并以此教导族人。由此可见( ) A. 君主意志深入基层 B. 知识分子认同皇权 C. 政府强制推行圣谕 D. 基层秩序日趋巩固 6. 1860年10月,清朝部分官员联名上奏:“驭夷之法,贵有责成。查向来夷务,由军机处办理。惟枢密之地,事务大繁,只能总持大纲,于细微曲折,不能详细考察。应请旨设立办理通商处,以王大臣领之,分为各司,办理各国事务。”这体现出当时( ) A. 外交体制艰难转型 B. 清朝统治开始分化 C. 军机大臣地位下降 D. 国际法规得到承认 7. 1909年6月,湖南各地有关省咨议局的选举投票正式举行,参加投票的选民共计100487名,在初选基础上,又于8月举行了复选投票,选出正式议员82人。1909年10月,省咨议局第一届会议在长沙开幕,讨论了全省有关铁路、文化、教育、政治、实业以致外交等问题的议案,直到12月2日才闭幕。这些举动( ) A. 表明立宪派已经控制了湖南政权 B. 推动了湖南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C. 说明湖南士绅高度重视基层治理 D. 体现出改革官制开始得到国人认可 8. 下表为全面抗战爆发前西安电厂电费收入统计及电厂用户售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灯户电费(元) 力户电费(元) 电费总计(元) 用户数(户) 售电量(度数) 力户 灯户 总计 1936年6月 9818 39 9857 903 577 43836 44413 1936年9月 14383 1149 16730 1394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