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练习 一、单选题 1.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洲是玉米、甘薯和番茄等作物的原产地 B.约9000年前,西亚人已经饲养山羊和骆马 C.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培育小麦和水稻 D.马铃薯从美洲传入古代希腊,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 2.在西亚纳吐夫遗址(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发现的谷物遗存都是大麦、小麦之类的野生品种,发现的石镰、磨盘和白、杵等都是用于收割和加工。在属于纳吐夫文化的贝哈遗址中,野山羊骨几乎占了全部兽骨的76%。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初步发展 B.人们对作物和动物品种的认识和选择 C.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 D.各地农业文明由两河流域传播而来 3.如表是对河姆渡遗址文物遗存进行的文化分层。河姆渡遗址可印证( ) 第一文化层 遗迹有墓葬11座,灰坑3个和一些坩埚状柱础 第二文化层 遗迹有灰坑10个,零星柱洞,木构水井和墓葬3座 第三文化层 发现残缺不全的房屋建筑遗迹,灰坑7个,墓葬13座 第四文化层 发现大片干栏式建筑,总厚度达100厘米以上的稻谷堆积层 A.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生活景象 B.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初露端倪 C.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D.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筑风格的演变 4.约1万年前,亚洲、欧洲、非洲大陆各地的人群开始突破技术瓶颈。驯化了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的主要动植物,从而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史称“农业革命”。这一变革的实质是( ) A.生产力出现飞跃 B.文明逐步形成 C.步入旧石器时代 D.人口快速增加 5.由于河水的冲击,这里的土壤非常肥沃,当地居民在这里率先种植了大麦和小麦,在果园里种植枣椰树。先民们用泥土造房子,制器皿,甚至在泥制的板上写字。这些现象( ) A.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B.源于原始农耕的出现 C.体现了人类群居的生活方式 D.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 6.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学会了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据此可知,农业的产生( ) A.促使人类开始选择和驯化野生动物 B.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使人类摆脱了早期的渔猎采集生活 D.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 7.据考古发现,湖南玉蟾岩遗址中有一万多年以前的栽培稻种,广西甑皮岩遗址中有9000多年前的石斧、石杵和家猪骨。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 A.已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B.人类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C.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D.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 8.下表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的信息记录。据此推断,仙人洞先民( ) (1)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最多的是用于砍伐树木的砍斫器 (2) 陶器以央砂粗红陶为主 (3) 堆积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兽骨,其中包括已被饲养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 (4) 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骨器中有镞和鱼镖等工具 (5) 发现栽培稻硅石遗存 A.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手工业生产体系 B.初步具备了稳定获取食物的生产能力 C.开始出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 D.依靠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得以转变 9.从世界范围来看,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中国长江中下游居民则种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这表明古代农业文明产生具有( ) A.地域性与多元性 B.多样性与统一性 C.开放性与创新性 D.独特性与交融性 10.处于红山文化时期的内蒙古魏家窝铺遗址出土过少量的炭化植物种子,其中以硬果类和鲜果类植物种子为主,另有极少量的炭化粟和黍;而在当地出土的动物骨骼中,有一定数量的软体动物,哺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