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要求必读的名著。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包含十篇散文,通过作者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站在童年跨越到少年的门槛上,面临认知转变的关键时期。而鲁迅笔下的童心世界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是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两个难越过的难关。一方面学生对文章内容所处的时期了解甚少,很难真正走进文本所刻画的场景中。另一方面对鲁迅本人和他的写作笔法有畏难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因此,本课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在课程的层层深入中,消除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隔膜。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文本片段,分析不同成长阶段之鲁迅的特征。(语言运用) 2.通过给人物分类,感知鲁迅生命中的故人和往事。(思维能力) 3.感悟鲁迅思想,明确作品主旨。(审美创造)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文本片段,分析不同成长阶段之鲁迅的性格特征。(语言运用) 2.通过给人物分类,感知鲁迅生命中的故人和往事。(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原著,感悟鲁迅思想,明确作品主旨。(审美创造)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一、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其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鲁迅创作于1926年的10篇散文。 二、读而有知: 请根据句子写出相应人物。 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课堂探究】 一、花瓣盈空,书写成长。 1.品读:鲁迅的回忆就像花瓣一样飘在天空,在《朝花夕拾》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起赏析片段,分析不同时期的特点。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品动词,我读出了一个( )的童年鲁迅。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父亲的病》 读“六问”,我读出了一个( )的少年鲁迅。 2.比读:鲁迅的文字独具风格,一位同学对此稍作改动,请看看原文的语言风格有怎样的特点,其中又能看出一个怎样的鲁迅? 原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改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有盘着大辫子的,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