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虽有嘉肴 礼 记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 走近作品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仪礼 》《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 , 解释仪礼 ,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 修身做人的原则 。 教 学 目 标 1.能够借助注释及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并背诵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的韵律之美。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 3.品味语言,辨析”教”与”学”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深刻理解文章的道理。 教 学 重 难 点 1.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 2.辨析”教”与”学”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深刻理解文章的道理。 01 趣说“嘉肴”,入美味之境 02 初品“嘉肴”,感音韵之美 一读感知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读析义 虽有嘉肴 课文翻译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通假字 古今异义 知识巩固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知识巩固 学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学学半 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理解 知道 知 不知其善也 文言句式 1.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断句) 2.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03 再品“嘉肴”,辨文章之脉 默读思考 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篇课文的语言,现在我们通过析读来辨别这篇课文的行文脉络。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问题:课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能否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语来梳理? 04 细品“嘉肴”,赏语言之妙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个句子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从“食嘉肴”写起,是为了引出“学至道”,从而引出“学”和“教”,这种写法叫做类比。 类比说理,就是将两类或两个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得出有关结论的一种证明或说理的技巧。 合作探究 (二)文中的“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 明确:反复对比阅读,仔细揣摩,“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