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勃朗峰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追寻长江的源头,在马丽华女士的带领下,探索了世界屋脊———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大家还了解过其他的高峰吗? 珠穆朗玛峰 德纳里峰 勃朗峰 素养目标 壹 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生词。(重点) 贰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难点) 叁 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重点) 壹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卷网-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知识链接 勃朗峰 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被称为“欧洲屋脊”。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的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是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贰 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一。 “登勃朗峰”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交代了文章的行文线索。以此为题,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字音字形 翌日( ) 灼热( ) 俯瞰( ) 巉峻( ) 焦炙( ) 拾阶( ) 独踞( ) 纤指( ) 皑皑( ) 沟壑( ) 打嗝( ) 骡背( ) 苍穹( ) 颠簸( ) 醺醺( ) 辚辚( ) 纷至沓来( ) 络绎不绝( ) luò yì diān bǒ lín jù zhuó shè yì kàn zhì chán hè xiān cānɡ qiónɡ ái tà ɡé luó xūn 词语积累 翌日:次日。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缭绕:回环旋转。 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整体感知 ◆ 快速浏览全文,将一些表示地点转移或变化的词在原文中圈画出来,梳理全文的行踪。 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 取道黑首,抵达高地 抵达阿冉提村前 在峰顶高地逗留 沿河谷前往沙蒙尼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写了上山下山的过程。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4):我们徒步攀登勃朗峰的经过。 第二部分(5、6):在勃朗峰高地仰面遥望附近山峰的情景。 第三部分(7~11):下山途中的奇闻异事。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叁 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 作者为什么在第1段中比较“我们”和其他游客出行方式的不同? 通过乘车的、骑骡的都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可怜的样子,与“我们”避暑纳凉,稍作歇息的惬意悠闲的样子进行对比,说明去勃朗峰徒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