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在文学史上,送别诗萌芽于《诗经》,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皆为代表。 古人重离别,仅在唐朝,就有2000位诗人写过送别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看看古人离别都有什么要叮嘱吧! 新课导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壹部分 作者介绍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_____诗人。 与_____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抒发政治感慨、暗讽豪门世族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唐代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写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què huàn qí 题目解读 送:送别 少府:官名,县尉 任:上任 按题材分,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三秦辅卫着长安。 五津:代指蜀州。 无为:不用,不须。 歧路:岔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词语释义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诗歌赏析 1.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交代了什么? 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2.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描写的景物有: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3.首联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我认为“辅”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诗歌赏析 4.这首诗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其独特之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奠定感情基调 宽慰友人 夸张,真挚友谊可以超越时空 爽朗豁达,坦然面对 全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歌赏析 5.这首诗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诗歌主旨 这首诗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诗的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贰部分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 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