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吗? 鸳鸯 雎鸠 人们热衷于以钟情之鸟比喻爱情,就让我们学习《关雎》,看看古人是如何追求爱情的! 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素养目标 文学常识 壹 文学常识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 文学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周朝建立后,以“礼乐制度”治国,诗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作品多用于祭祀、宴饮、外交等场合,承担着“观风俗、知得失”的政治功能。 周王室通过“采诗”制度(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歌谣)和“献诗”制度(贵族向王室进献诗作),广泛搜集各地诗歌,最终由乐官整理成集。 文学常识 风(国风):指各地民歌,共160篇,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爱情、劳动、社会矛盾等,语言质朴生动。 代表篇目:《关雎》《蒹葭》《七月》。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宗庙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内容多为赞美祖先功德、祈求福佑,风格庄重肃穆。代表篇目:《清庙》(周颂)、《玄鸟》(商颂)。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内容方面 文学常识 诗经在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赋:直接铺陈叙述,不加修饰,通过白描呈现场景或情感。 例:《豳风·七月》详细描写农事活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比:比喻,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或道理。 例:《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剥削者,“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常用于诗歌开头。 例:《周南·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贰 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体会诗歌的美。 2.自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明确字音字形。 朗读诗歌 关雎 诗经 · 国风 · 周南 关关/雎鸠(jū jiū) ,在河/之洲。窈窕(yǎo tiǎo) /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整体感知 1.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并说说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了君子思念、追求淑女的故事 2.本诗共五小节,请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首节 2-3节 4-5节 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君子的愿望:求娶淑女 关雎 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男:求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