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1279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8次 大小:350059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七年级,素材,核心,同步,新课标
    (课件网) 晚 春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籍-出卷网-1984年版)。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大约作于元和十年(815)。作此诗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 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成熟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21世纪教育网 疏通诗意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结束。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结束,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 21世纪教育网 译文:杨花榆荚像没有才情的人一样,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空中飞舞。 杨花 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指柳絮。 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才气、才情。 懂得,知道。 感知内容: 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草木、红紫、杨花、榆荚 2.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机勃勃: ①草木斗芳菲(争妍斗艳) ②杨花榆荚漫天飘飞 3.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对大好春光的珍惜之情 4.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诗歌展现的画面。 各种花草树木好像知道春天快要离开了,都抓紧时间绽放出自己最美的风姿,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妆点这大好春光。就连那朴素无华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示弱,随风飘舞,化作漫天飞雪。 理解情感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结合你的理解说一说。 角度1 诗人不写暮春时百花凋零的景象,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角度2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林黛玉《葬花吟》)。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有“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角度3: 讽刺杨花榆荚,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不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年华! 角度4: 讽刺花草树木,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结合你的理解说一说。 分析手法 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拟人:草树知春、斗芳菲、无才思,惟解。 ①知、斗:运用拟人手法,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