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3135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课件-(共36张PPT+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836739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2025,七年级,历史,初中,2024,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第7课 (1)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百家争鸣 壹·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之 道 姓名 时代 思想 核心 哲学 处世 政治 著作 地位 老子(李耳) 春秋后期 《老子》又称《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是“道”,人要顺应事物内在的规律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提倡安于柔弱,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 一、老子和《道德经》 根据材料,分析老子的思想。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应该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么? 不是。无为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不妄为,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大象无形、大智若愚,无用实为大用…… 一、老子和《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之 仁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年 前479年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姓名 时代 思想 思想 政治 教育 著作 地位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老子(李耳) 春秋后期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相关史事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汉)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一)思想核心———仁 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材料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