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情境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社会,能被所效忠的君王尊称为”人生一面镜子”的恐怕只有一位,那就是唐代名相魏征。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史记》 知人论世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zhèng)臣”称之。 千古佳话 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的谏言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千古佳话 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钟爱的长乐公主李丽质给予数倍嫁妆,魏征直言此违反礼制;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直谏李世民被指为毁谤,魏征称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应关心对与不对;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巡洛阳谴责当地供奉不好,魏征又以隋炀帝杨广铺张浪费警戒之。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 (637年) 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背景 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皇家宫殿 供奉老子的庙宇 供奉孔子的庙宇 巡游和狩猎的皇家园林 读文正音 求木之长 浚 殷忧 谗邪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塞源 载舟 zhǎng yīn chù gǒng sè jùn chán miù yōng zài 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知识链接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议论文) 《出师表》《陈情表》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 3、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记叙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4、铭: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陋室铭》 5、序(叙):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兰亭集序》 6、赋: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