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5130

第三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八 实用性(说明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共63张PPT)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911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阅读,第三,文本,二轮,语文,中考
  • cover
(课件网) 第三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八 实用性(说明文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说明文阅读 一、(2020·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 题。(13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 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 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 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 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 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 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 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 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 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 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 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 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 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 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 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 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 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 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 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 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 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 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 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 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