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鲍照 导 入 面对人生的挫折, 李白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 苏轼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屈原喊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的坚持; 面对人生的坎坷,有个人却只能“踯躅不敢言”,他是谁呢?今天我们来走进他的诗歌。 亮 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清诗歌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产生原因。 3、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代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家世贫贱,深受门阀制度重压。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人称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文学创作 内容上能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尽情地抒吐个人胸怀; 艺术形式上更能汲取当时文坛上精雕细琢的长处,讲究炼字炼句,巧妙地操纵语言的音节,一洗诗坛靡弱之风,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 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六朝诗坛,素称浮华纤巧,内容空虚,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在鲍照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鲍照不满于自己悲惨的遭遇,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满怀惆怅地写下了《拟行路难》。 题目解读 《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是摹仿的意思。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鲍照共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用以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题目解读 资料补充 乐府诗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汉书·艺文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由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字音字词 酌酒(zhuó) 踯躅(zhí zhú) 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命定的,怎么能成天哀愁忧伤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点拨:“泻水”读的要铿锵有力,读出气势;“各自东西南北流”则需要读的舒缓一些,读出水向四处流散的情景。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点拨:这两句需读出抑扬之感,第一句“抑”,声音低沉;第二句“扬”,声音高亢,突出反问语气,读出诗人的抗争之情。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