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1661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57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 cover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3.运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和”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导入新课】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而三个大大的“和”字更是很好地将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思想揭示出来,同时,奥运会的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正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上么?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开启一次“和”文化的探索之旅吧。 【课堂学习】 环节一:谈“和”之言 中国历来有和颜悦色、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富涵哲理的成语。 问题(一):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请同学思考一下“和”里面包含了怎样的含义呢? 明确:“和”主要的两个含义:和顺、平和;和谐、协调。 问题(二):像这样有关“和”的成语或名言,你还能想出哪些呢?(可以引导学生们以接龙的形式回答问题,并让同学们将成语或名言记录在学习单上进行积累) 如: 心平气和 和蔼可亲 和和美美 和睦相处 一团和气 琴瑟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中国文化崇尚“和”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故宫三大殿”殿名为“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其中都有“和”字,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周易》中有言“保合大和,乃利贞。”大者太也。保持社会的大和谐,就能使天下长治久安。所以取“保和”“太和”为两大殿名称,寓意就非常明显了。又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和”已经尊奉为国家间共处的原则。再如,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更是把“和”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社会交往的准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和”呢?那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听听名人“以和为贵”的故事吧。 环节二:讲“和”之事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图就是“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别小看这样的巷道,这里可是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 (一)老师分享: 《“六尺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读完来信,随即写了一封信交给来人,命令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打开来,只见到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合计,明白了张英的苦心: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于是立即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谦让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吴姓邻居,他们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 小结:《“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在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时,我们要学会礼让他人,和睦相处。 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这些例子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请分享给我们听听吧。 同学分享: 1.《将相和》: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士大夫。不久,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