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3623

16 有为有不为(教案)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380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为有,不为,教案
  • cover
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厘清行文思路。(思维能力) 2.理解作者提出的“有为有不为”观点,明善恶,守底线。(思维能力) 3.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语言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荀子》有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近期我们将在班级开展以“君子有为,为之有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习完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为有不为》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相信大家在演讲比赛中获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教学新课 学习任务一:略读为引,知“为”有道 1.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每一段的段首句,跳过文中举例部分,归纳梳理出行文思路。(“段落归纳方法指导”) 参考示例:学习任务单 划分部分 段落序号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第1、2段 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明辨善恶。 第二部分 第3-7段 作者通过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第三部分 第8段 回扣标题,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错了要回头。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参考示例: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首先对“有为有不为”的概念理解追溯到明辨善恶的思想本源,然后通过引用和举古今事例具体阐释,最后在结尾归纳总结出核心观点,发出号召。 学习任务二:明辨善恶,能“为”有据 1.有人说本文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这样是不是离题了?你觉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搜集文中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参考示例:我觉得不离题。我们组在文中找到的依据是第1、2段,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就是“有不为”。课文自始至终还是围绕着“有为有不为”的话题在进行阐述。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不离题。 2.仔细阅读课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7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今年81岁的魏道善,从医60多年,经他诊治的患者累计达50余万人次。妙手回春,用在魏道善身上一点儿不假;以德行医,则是大家对老先生的一致褒扬。作为当地名医,求医者门庭若市。但他不管对待任何患者,不论其伤势和病情如何,都是一视同仁,随到随治,且一律每人一次只收5分钱成本费换取工分。医德医术有口皆碑。 链接材料二:沂水县沂蒙义工协会于2012年成立,是沂水首家义工组织,十余年来,每年发起帮扶活动300余场次,协会共有爱心人士7600余人。自成立以来,协会始终秉承“扶贫助困、助残,关爱孤寡、失独老人,关注贫困儿童教育,尽力为大病灾难家庭提供帮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沂蒙义工”的发展理念,遵循“自愿参加,无私奉献,持之以恒,播爱沂蒙,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义工宗旨,积极为贫困家庭提供帮扶和志愿服务,搭建起志愿家庭一对一帮扶贫困家庭的桥梁,为沂水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示例: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奸。链接材料一中81岁的魏道善,从医60多年,诊治患者50余万人次。“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他立志学医的初衷,更是他始终如一的从业志向。链接材料二中沂水县沂蒙义工协会,从一开始十几人发展到现在7600余人,先后开展了助学、助老、助残、环保、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青少年问题、突发事故应急等3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肯定。 学习任务三:品读拓展,言“为”有理 1.老学者钟敬文先生曾用这样一首诗来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