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 邓稼先 杨振宁 任务目标 1.熟读课文,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思维能力)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叙议结合、对比等突出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习邓稼先的脊梁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思维能力、文化自信) 3.学习精读,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4.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长句与短句交替运用、语言平实等特点。(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榜样的力量》栏目组想以“一生家国梦,拳拳赤子心”为主题,为邓稼先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目的在于“凝聚榜样力量,传承功勋精神”。请大家研读杨振宁的《邓稼先》,参与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为导演组出谋划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去感受至纯至伟的科学家秉性! 进入任务 00 基础任务 基础过关 一、关于作者杨振宁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关于本文文体 传记文学 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写作手法的不同,可分一般传记和评传。 一般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传,以客观的传人记事为主,以评为辅,对所传对象可以不评或少评;而评传则既重写传主的生平事迹,又重对其事迹经历、言行思想、是非功过作分析和评价。 细分介绍: ◎按传主对象的不同,传记文学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的传主是作者自己,它记述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他传,就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经历的传记。 三、本文重点字词 元勋( ) 奠基( ) 选聘( )昼夜( ) 挚友( ) 殷红( ) 鲜为人知( ) 妇孺皆知( ) xūn diàn pìn zhòu zhì yān xiǎn r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全,完全。 妇孺皆知: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进阶任务 01 介绍功勋事迹 02 感悟精神品格 03 撰写视频文案 04 制作旁白配乐 第一课时 01 介绍功勋事迹 02 感悟精神品格 01 介绍功勋事迹 001 背景了解 了解邓稼先以及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背景。 邓稼先 中国首颗原子弹 关于“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被称 为“两弹”元勋。 当时的苏联拒绝了对我国的帮助,于是制造原子弹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了邓稼先和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身上。他们中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是什么样子,多数人还没听说过原子弹。他们刚开始用的甚至是中国古老的算盘。可正是这样一群人,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靠着他们不怕艰苦的精神,完成了光荣的使命。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研制的第一线。 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背景 视频欣赏:大国之盾 惊天巨响 002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完成表格填写。 课文部分 主要内容 从“任人宰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