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课时)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时诵读的一首古诗。作者常 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 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 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学习本首诗歌作品,需要引导学生结合 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积累的诗歌学习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把握主旨情 感。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 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 教学 难点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一、展示图片,情景渲染,导入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否也跟老师一样,感觉清新宁静,忍不住想沿着这蜿蜒小道继续通 往竹林更幽深僻静的地方? 那么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我们这种想法,是什么呢? 对的,同学们反应很快,就是“ 曲径通幽 ”。这个成语恰好出自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 讲授新课 二、认识人物 常建是盛唐著名诗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皆为好友,他一生仕途不 得志,晚年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作品多以田园、山水 为题材,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他诗歌风格 简洁洗练,这一特点,在今天学习的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也有体现。 三、解题 1.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题目,从题目上这个“题 ”字,我们就 知道这是一首题壁诗,古人喜欢在墙壁上写诗,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苏 轼的《题西林壁》。 2.破山寺,指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 山寺 ”;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展示 图片 3.这座破山寺非常有名,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写诗吟咏,且佳作 很多,但常建 的这首诗,却与别人不一样,构思非常独特,不仅写了 破山寺,他还写了“后禅院 ”,后禅院是僧人住的房舍。这样的关注点显 得很不寻常,如此不同寻常的关注点怎么写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诵读诗歌,把握大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接下来,请同学听范读,在听读前,请留意课本旁批注释,特别提醒 关注“万籁 ”和“钟磬 ”的读音、写法,“万籁 ”是指各种声响,“钟磬 ” 指佛教法器,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同学们,听完这首古诗歌,你脑海里留下了哪些景像?有古寺、高林、 禅房、花木、鸟儿、或许还有钟磬等等; 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常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画面吗? 大意: 清晨,进入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静的远方,禅房掩映在一片繁花树木之中。 山光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只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同学们,你完成任务了吗? 五、品读诗句 (一)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首联点出诗人出行的时间清晨、地点古寺,描写出环境清幽宁静。 同时,“清晨 ”对“初日 ”,“古寺 ”对“高林 ”,对仗工整, 自然 而然。 其中,请大家特别关注“入 ”和“照 ”两字, “入“字,既写出古寺美景之幽远;诗人清晨一大早就入寺,还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