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1.用普通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3.背诵诗歌。 教学 分析 1.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设计了专门的古诗文单元,与七年级的教材设置板块是完全不同 的。这样编排能成系统的培养学生文言诗歌的语感,感受文言和诗歌之美。本课是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意在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并能在了 解诗歌写法的基础上, 自主赏析诗句。 2.学情分析: 本次课是在疫情期间进行录制的广州课堂,老师不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而 且上课的时间只需要二十分钟以内。同时,八年级的学生虽然能够读明白比较简单 的是诗句,但如何抓住感悟诗歌内涵的切入点,学会知人论世,才能更准确的体会 诗人的精神。、初二的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阅读和赏析诗歌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本 诗歌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诗词让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 目标 1. 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重点字词,熟读成诵。 2. 理清送别诗的要素,抓住时、地、人、景、情五个要素理解诗歌内涵。 3.领会本诗中表现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教学 重点 1、品味诗中千古名句,感悟在此送别诗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2、抓住送别诗的五个要素鉴赏诗歌。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以小学毕业时候的同学留言,引出本诗歌的教学。 讲授新课 初解题意: 送:送别,之:到,蜀州,在今四川省,意思是王勃送别一位姓杜的好 朋友,他要到蜀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去担任少府(县尉)。所以这首诗也 有另外一个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熟读诗歌: 看朗读的视频,读准字音。同学们再与老师一起再读一遍,多读几遍, 熟读成诵。 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律诗 8 句4 联,这四联是“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 ”。从内容上看,本诗属于送别诗。 由于主题是送别,我们就能抓住以下几个要素来一起品味送别诗。这 几个要素分别是:送别之时、送别之地、送别之人、送别之景、送别之情。 诗歌赏析: (1)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这首送别诗中,开篇交代了什么?(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哪些语句点出 了时间和地点呢? 城阙、三秦(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 (点出了好友将要去的地方) 这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一此一彼,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 真实的送别画面。 (2)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离别意 ”“宦游人 ”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什么内容?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宦游,离开家乡 到异地做官称为游宦或宦游。诗人与好友同是离乡别井在外做官,传达出 对友人分别的理解与共鸣。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个千古名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王勃的这句诗,意思是说: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 似亲密近邻一样。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劝勉,真挚友情可以跨越空间的阻 隔。体现了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也极具积极进取的精神。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大丈夫志在四方,不要在分别时候,像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尾联回 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知人论世: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 14 岁,尚是一少年,因才华 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 《滕王阁序》,“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其中的名句。著有《王子安集》。 资料补充: 首先,王勃自己是大诗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