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识记“微、躬”等字的音形义,巩固《诗 经》的文学常识。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目标 《诗经》,先秦时叫作 或者 ,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 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 列为经典之一。收录了从 到 时期的诗歌 篇, 合称为“六义”。 《诗》 《诗三百》 《五经》 诗歌 儒家 西周 春秋 305 风、雅、颂、赋、比、兴 式 微 意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作品简介 选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国之风也,为邶地民歌,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故事。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lù?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gōng,胡为乎/泥中? 式 微 《诗经·邶风》 bèi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 微 《诗经·邶风》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因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采用了反问、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 概括主题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1.《式微》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写出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天晚还在泥水中劳作的句子: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反复反问 同情劳动人民 重章叠句 愤恨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