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1606

第1课 邓稼先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2次 大小:22705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课,邓稼先,学案,原卷版,解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预习学案原卷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 ) 鲜为人知( ) 孕育( ) 谣言( ) 昼夜( ) 鞠躬尽瘁( ) 罗布泊( ) 曛( ) 选聘( ) 至死不懈( ) 邓稼先( ) 铤( ) 殷红( ) 妇孺皆知( ) 无垠( ) 萦带(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当之无愧: 。 马革裹尸: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家喻户晓: 。 截然不同: 。 层出不穷: 。 3.作者链接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5.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 ,一类是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大声吟诵,感受激情。 3.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默读课文,可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来说。 答: 四、拓展延伸 面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答: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奇”在哪里?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答: 2.在写邓稼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