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理解经济基础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决定作用,认识政治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影响。 2.时空观念:梳理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脉络,明确各阶段政治制度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影响,构建系统的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运用多种史料,如文献典籍、档案资料、历史图片等,探究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变革过程及内在逻辑,培养依据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 4.历史解释:准确阐释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概念、内涵、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从多元视角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感受先辈们为探索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所做出的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晚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如预备立宪等。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特点。 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涵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三、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晚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1.鸦片战争后,随着_____的加深,清朝原有的政治制度逐渐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变革。 2.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开展了_____,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并未触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_____,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虽然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20 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宣布实行 “”。1906 年,清政府宣布 “预备仿行立宪”,1908 年颁布《》,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规定了臣民的一些权利和义务。1911 年,清政府组织 “_____”,内阁成员中皇族占多数,这一举措使人们对清政府的立宪诚意产生怀疑,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 参考答案: 1.民族危机 2.洋务运动 3.戊戌变法 4.新政;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1.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按照_____原则构建政府机构,颁布了《》。该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确立了_____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2.1912 年 3 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逐步建立起_____的统治。他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3.1927 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以_____为最高权力机关,但实际上由国民党_____独裁统治,其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参考答案: 1.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体国民;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北洋军阀;中华民国约法 3.国民大会;一党 知识点三: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1.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_____》,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准备。 2.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