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认识变法改革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时空观念:梳理不同时期变法改革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构建起清晰的时间脉络与空间联系,明确变法改革在特定时空下的意义。 3.史料实证:运用各类史料,如史书典籍、考古文物等,探究历代变法改革的真实情况,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4.历史解释:能够对变法改革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准确阐释,从多元视角分析其成败得失。 5.家国情怀:体会历代改革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对国家发展变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对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3.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近代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_____和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旧的_____走向瓦解,新兴_____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需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 “_____”,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经济上,废除_____,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政治上,废除_____,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建立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1.铁农具;牛耕;井田制;地主阶级 2.初税亩 3.井田制;度量衡;世卿世禄制;县制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尖锐,_____矛盾和_____矛盾交织。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改革。 2.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推行_____、和。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三长制的实行,健全了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使北魏吏治得到改善。 3.后期,孝文帝亲政后,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推行汉化措施,如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_____,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答案: 1.阶级;民族 2.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 3.洛阳;民族融合 知识点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上,_____局面形成,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战斗力低下;财政上,冗官、冗兵、冗费导致政府财政困难;民族关系上,与辽、西夏战争不断,岁币负担沉重。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 2.富国方面,实行_____,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推行_____,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实行_____,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实行_____,按土地多少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实行_____,官府统一收购和运输物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3.强兵方面,实行_____,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地方治安,节省军费开支;推行_____,精简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_____,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 4.取士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培养变法人才。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