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关于天气观测的智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语言运用:读好问句和感叹句,分角色读好对话。 思维能力: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审美创造: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内容:《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学生通过小白兔与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最终明白了“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的原因,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能了解天气的变化。 关注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插图,联系文中的相关词语,想象动物们的神态、动作进行表演朗读,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学生朗读时就容易理解下雨前动物们的不同表现。 朗读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关注语气词,读好问句和感叹句;二是创设情境,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看插图,联系文中的相关词语,想象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 教学目标 1.认识“要、腰”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会写“这、看”等6个字。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读好课文的对话。(重点) 4.尝试在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了解下雨前“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要、腰”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会写“鱼、面、问、加”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等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这种天气,你们会想到什么 2.教师过渡: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要下雨了》。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要下雨了。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要下雨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教师出示课文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课文段落序号。 (3)教师出示课件,标注自然段,并相机引导:这篇课文段落比较多,同学们要认真数,标注准确。 2.学认字。 (1)学生自由拼读,识记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偏旁归类识字、字理识字、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学生集体读、开火车读。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阴、沉、面、闷”是前鼻音,“忙、空”是后鼻音。 三、整体感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2)结合插图理解词语:阴沉沉。 教师引导:谁来说说“天阴沉沉的”是什么样的 预设1:天空中有很多乌云。 预设2:天很黑,乌云密布。 (3)教师过渡:是的,下雨前天色昏暗,云层很低,好像要塌下来似的。你还能说出几个ABB类型的词语吗 (出示课件8) 预设1:乐呵呵 笑眯眯 金灿灿 甜津津 预设2:胖乎乎 白茫茫 绿油油 亮晶晶 2.学习第2、3自然段。 (1)教师引导:小白兔在山坡上遇到了谁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2、3自然段。 教师指名让学生朗读。 预设:遇到了小燕子。 (2)教师启发:通过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燕子低飞说明要下雨啦! (板书:燕子低飞捉虫) (3)教师引导:下雨前,空气会变得潮湿,“潮湿”是什么意思 联系实际想一想,你见过哪些“潮湿”的现象。 预设1:“潮湿”的意思是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预设2:玻璃上的水汽、地面湿滑。 3.学习第4~6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请同学朗读第5、6自然段。 (2)学习多音字“空”。 (3)理解“闷”字的意思。 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