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文章创作背景。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内涵,梳理脉络; 了解石钟山的特点,学习游记类散文写作手法,感受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 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学习作者的质疑和求实精神。 学习目标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与鄱pó阳湖交汇处。 文体知识 石 钟 山 记 提示: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 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主问题: 回顾曾学过的游记,比较分析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疏通文意·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认为 名作动,激荡,掀动 撞击 这 把 即使 使…发出声音 才 探寻 状语后置 同“含糊” 清脆悠扬 鼓槌 传播 声音 更加 定语后置 表转折 名作动,取名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所在地,在深潭边发现两块山石,敲击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水石相搏”说→人常疑之→质疑依据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郦道元: 李渤: “扣石发声”说→余尤疑之→质疑依据 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 思考 疏通文意·第一段 疏通文意·第二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ōng)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从 名作动,乘船 拟声词 阴森的样子 向人扑去 趁机 宿巢的隼 鸟鸣声 水鸟 状语后置 疏通文意·第一段 疏通文意·第二段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