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5924

【松鼠课堂】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课件+教案

日期:2025-04-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21655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松鼠,课堂,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课件
    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第四单元《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无言之美》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单元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美。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学习这些文章,要了解作者观点,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重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所举实例。 【教学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讨论发言)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预设: 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雄浑的意境。 师追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2.背景介绍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3.字词积累 4.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二、解读标题,泛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默读课文,在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说明 标题含义。 预设: 课文标题是“无言之美”,作者是在美学专业领域来谈这一观点的。“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无言”也不是说不用语言来表现,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以引发读者想象,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无言之美”,即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文章标题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在论证的基础上,文章的末尾对“无言之美”的含义进行了具体阐释。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1.借助旁批和注释自读课文前6段,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第2段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