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积累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句。 壹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贰 叁 把握文章的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肆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河南大学 Henan University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明德格物 校训: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止于至善 校训: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 任务情境 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策划下一期《典籍里的中国》活动。下一期节目是走进典籍《礼记 大学》,电视台特向广大观众征集“与经典对话”的阅读收获稿件!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介绍 《大学》作为一篇阐述儒家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及世界和平理念的散文,原本收录于《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在北宋时期,程颢和程颐大力推崇其思想,南宋的朱熹更是撰写了《大学章句》,使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同被誉为“四书”。自宋元时期起,《大学》成为官方学校指定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必备读物,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解读题目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道: 解读题目 观看《朗读者》薛其坤老师朗读视频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一段 ①明: 动词,彰明 ②明: 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 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 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第一段 ①知: 知道 ②止: 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 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 心不妄动 ⑤安: 性情安和 ⑥虑: 思虑精详 ⑦得: 处事合宜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知道要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