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598087
安徽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375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安徽省
,
部分
,
地市
,
2024-2025
,
学年
,
高一
安徽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而且好好的公司和个人,都会去请律师作常年顾问。在传统眼光中,都市真是个是非场,规矩人是住不得的了。 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事实上,普通人在都市里居住,求生活,很难知道有关生活、职业的种种法律。法律成了专门知识。不知道法律的人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在有秩序的都市社会中,在法律之外生活就会捣乱社会的共同安全,于是这种人不能不有个顾问了。律师地位的重要从此获得。 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被调解的双方也不会为此多做争辩,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足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由儒家创始人孔子奠定和倡导的“无讼”思想,承载着儒家追求的和谐社会理想,蕴含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友善、诚信、谦让、互恤等道德观念。调处息讼是实现“无讼”理想的重要手段,千百年间,平衡着矛盾纠纷的消弭和伦理纲常的维系,迎合了农耕社会解纷止争的现实需求,逐渐被乡民所接纳和习惯。作为传统社会固有结构中的一环,乡贤对上维护统治秩序,对下稳定社会环境,是历朝调处制度所依附、依靠的关键对象。传统乡贤也顺应息讼诉求、推动调处制度的实施,他们通过自身威望调解乡民矛盾,凭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再别康桥》课件(共57张PPT)(2025-04-04)
《陈情表》课件(共57张PPT)(2025-04-04)
《边城(节选)》课件(共35张PPT)(2025-04-04)
《风景谈》课件(共44张PPT)(2025-04-04)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共32张PPT)(2025-04-04)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