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孙鸿的《枣儿》是独幕话剧小品,其场景只有一幕,便是在“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与本单元的《天下第一楼》相比,《枣儿》出场人物较少,只有老人和男孩两人,剧情相对简单,由二人的对话引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戏剧冲突较为缓和,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将老人和男孩对于亲人的思念呈现出来,引起了读者对家园的关注。因此,本课教学主要聚焦其中的矛盾冲突。 【学情分析】 《枣儿》位于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过《天下第一楼》《屈原》等课文,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戏剧的手法,对戏剧文体的基础知识和艺术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戏剧中呈现出的矛盾冲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与特定时代、社会的关联,人类的家园之恋与开拓新生活的矛盾,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由于存在时代差异,学生在理解这一矛盾时亦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针对这一教学点进行重点解读。 【教学目标】 从矛盾冲突入手,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分析戏剧人物性格特征,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品味丰富的潜台词,理解“枣儿”背后的象征意义,同时联系时代背景,揭示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 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设置矛盾冲突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及表达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设置矛盾冲突的方式来进行剧本创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以戏剧冲突导入) 有戏剧冲突版《西游记》: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路上,唐僧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徒弟,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 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无戏剧冲突版《西游记》:高僧唐玄奘奉命西天取经,取经途中救了一个猴子,猴子得知他要往西天取经,便 说:“西天取经又有何难,俺老孙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于是,一个筋斗便将唐僧带到西天,取得真经后又一个筋斗将他带回……全剧终。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导入,对比阅读有 戏剧冲突和无戏剧冲突的两个版本的《西游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而且学生在对比阅读时,自然而然便能发现矛盾冲突不仅有利于分析人物形象,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环节二:品读剧本,分析矛盾冲突 主问题设计:模仿剧中人物的语气朗读,并找出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冲突的双方是谁?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从中可看出老人和男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枣儿》中主要矛盾冲突有: ①老人等待与儿子不归。是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冲突,老人思念儿子,但儿子一直不回家。 ②男孩期盼与父亲冷落。男孩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体现为男孩思念父亲,但父亲在城里组建新家庭,不会回来。 ③男孩走与老人留。老人内心孤独,希望男孩留下来陪伴他,而男孩却期盼爸爸,一心只想回家,文中多次出现这一情节表现了他们的心理矛盾。 人物形象分析: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形象:慈祥善良、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小辈;劳作一生,留守家园,苦苦思念儿子,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男孩是新生一代的形象:思念父亲,亲近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他渴盼父亲,渴盼巧克力,是时代变化的特征。 突破方法:细读文本,圈画勾注,引导学生从剧本的舞台说明、人物对白和标点符号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将三对矛盾焦点的双方剖开,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潜台词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