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 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圈出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课文的写作背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 3.感受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①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电视《觉醒年代》的片段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②引入课题: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一起走进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视频导入,唤起学生对先烈的敬佩之情,感悟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2.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时代背景 ①了解李大钊 简介李大钊生平: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展示李大钊的照片及播放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印象。 ②走近作者 介绍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③说明写作背景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当时距李大钊遇难16周年。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④字词通关 出示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如“稚嫩”“僻静”“严峻”等。 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用法。 设计意图: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革命的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3.初读课文,走近回忆 ①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读完课文你有哪些问题?如“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②梳理课文脉络 展示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语句。 (2)讨论交流: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预设:让学生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体会出时间顺序) (3)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