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 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疑的妙处。 2. 理清线索,理清“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与作用。 3. 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 1. 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疑的妙处。 2. 理清线索,理解“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与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略读小说 理清情节 任务三 走进小屋 寻找屋主人 任务四 精读 析人物 任务五 赏梨花之美 悟故事主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山深处,梨花林里,一座不知主人的小茅屋,讲述着一个美好的故事。 播放视频 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2.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pāng)《眼儿媚》 4.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唐寅《一剪梅》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6.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宫中行乐词》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作者经历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创作缘由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作者想起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曾经见过的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 【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情节———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任务二 略读小说 理清情节 1.课文出现了多组人物,请概括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2.在“我们”前行的“驿路”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参与挑战———复述故事 1.课文出现了多组人物,请概括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略读要求:本次略读按照每分钟400字的要求,全文约用5分钟。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我”和老余(修葺小屋) 瑶族老人(送粮修屋) 解放军(搭盖小屋) 梨花(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照看小屋) 2.在“我们”前行的“驿路”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参与挑战———复述故事: 挑战1:请你以原文记叙的顺序来复述小说。 挑战2:请你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述小说。 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