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2.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pāng)《眼儿媚》 4.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唐寅《一剪梅》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6.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宫中行乐词》 素养目标 1. 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疑的妙处。 2. 理清线索,理清“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与作用。 3. 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略读小说 理清情节 任务三 走进小屋 寻找屋主人 任务四 精读 析人物 任务五 赏梨花之美 悟故事主题 教学重点:1. 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疑的妙处。 2. 理清线索,理解“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与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作者经历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创作缘由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作者想起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曾经见过的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1955年彭荆风在澜沧哈尼寨与哈尼族儿童合影 彭荆风2011年在云南宜良梨花林 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 字音字形 撵( ) 驿路( ) 陡峭( ) 竹篾( ) 修葺( ) 折损( ) 露宿( ) 喷香( ) 恍惚( ) 菌子( ) 香气四溢( ) niǎn qiào miè qì zhé jùn huǎng hū yì pèn yì lù sù 多音字 (sù )露宿 (xiǔ )整宿 (xiù )星宿 宿 折 (zhé)折损 (zhē)折腾 (shé)折本 喷 (pèn)喷香 (pēn)喷泉 (jùn)菌子 (jūn)细菌 菌 形近字 莹(yíng)晶莹 萤(yíng )萤火虫 荧(yíng )荧光 暮(mù)暮色 募(mù)募捐 幕(mù)夜幕 篾(miè)竹篾 蔑(miè)蔑视 瑶(yáo)瑶族 谣(yáo )谣言 理解词语 迷茫 修葺 陡峭 简陋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还可以形容(神情)迷离恍惚。 着重指坡度大,近乎垂直。 使用对象较窄,多用于房屋,有时用于其他建筑物。 反义词:豪华 略读小说 理清情节 任 务 二 1.课文出现了多组人物,请概括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2.在“我们”前行的“驿路”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参与挑战———复述故事 1.课文出现了多组人物,请概括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略读要求:本次略读按照每分钟400字的要求,全文约用5分钟。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