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6395

4 海燕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944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海燕,教案
  • cover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把握时代脉搏,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赏析形象,领会不同形象的象征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朗读诗歌,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读出诗歌的情感。 4.陶冶情操,领会海燕精神,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会不同形象的象征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诗歌,品析语言,读出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资料引入: 资料一:简介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资料二:交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01 年,1905 年俄国大革命前夕。 1900—1903 年,俄国发生工业危机,3000 多家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沙皇统治阶级 不仅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疯狂镇压工人。工人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各地涌现了许多革命者。一场革命风暴即将爆发。高尔基很敏锐地触摸到这一时代脉搏。 1901 年 3 月 4 日,几千名大学生在彼得堡举行示威游行,沙皇宪警对学生进行血腥镇压, 好多学生被打死打伤。高尔基目睹了沙皇宪警的残酷,极为愤慨。他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 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其中散文诗《海燕之歌》就 是一只鸟儿在这篇小说结尾部分所唱的歌。 二、听示范朗读。 1.读准字音:轰隆隆( lōnglōng)、号叫(háo)、熄灭(xī )、 蜿蜒(wān yán)、一 . . . . . . 晃(huǎng) . 2.听后说感受。 3.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 全文描绘了三幅画面: 第一幅(1-6 段):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段) :暴风雨迫近时,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6 段):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1 明确:全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序,脉络清晰。 四、 学习象征手法,领会象征义和作者的情感。 1. 资料补充———《文章的影响力》: 高尔基写完《春天的旋律》后, 马上寄给了莫斯科的《信使报》, 审查官认为作品中鸟儿 吱吱喳喳的谈话与当时俄国社会中由于学潮和政府对学生所进行的侦查追究而引起的情绪有 相似之处,而《海燕之歌》则是最直接教唆大家与政府斗争,不允许发表。 后来高尔基又把这篇小说寄给了彼得堡的《生活》杂志, 小说的结尾《海燕之歌》被单 独发表在 1901 年 4 月号的《生活》杂志上,当时审查官说“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 西。” 《海燕之歌》被发表后,在俄国大地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被革命者用各种形式广为 传播,成为了当时最有力的革命宣传。这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恐慌,他们急忙流放了高尔基。 2.文章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却不被审查官发现,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呢? (1)象征的概念与作用: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 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 象征的本体)。 作用:委婉、含蓄;化抽象为具体。 引用高尔基的话:“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言语掩蔽起来;在象征中, 可以注入很多的思想内容。” ( 2 ) 填 写 表 格 , 概 括 形 象 特 点 , 理 解 象 征 义 与 作 者 的 情 感 。 方法: ①老师以海燕为例做示范讲解: “海燕”这个形象,在文中描写海燕的语段有 1、2、3、6、9、10、11、14、15、16 段, 这十个自然段,从形态、动作、声音、情绪等方面描绘了海燕搏击暴风雨的表现, 从中提炼出 2 “飞翔、飞舞、大笑、号叫、高傲、 勇敢、欢乐、热情、自由自在”这些词语,概括出海燕“勇 敢、乐观、坚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