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重点 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教法学法 教学: 1.情境设置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2.诵读法: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熟悉内容,整体感知,重点体会; 3. 讨论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共享合作的乐趣; 学法: 1.勾画圈点法:勾画关键字词句或疑点,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感情。 3.讨论法: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三峡的风景图片,欣赏美景导入。 二、朗读,读出韵味。 1.听读。听教师泛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如下字词,请学生要注意读准字音: 阙 曦 襄陵 沿溯 御 素湍 飞漱 属引 哀转 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结合课后练习三,解释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山崖和峰峦一层一层的。) 夏水襄陵(夏季,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 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疾风。)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 绝山献(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3.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梳理课文 1.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群山 夏水 春冬 秋天 2、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 秋天:悲寂 凄凉 忧伤,令人伤感 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 (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四、品读,读出意味。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一说吗? 学生品读课文,然后发言。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例如:三峡的水美,水以夏季为盛,你看,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水流湍急,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三峡的激流美,你看,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