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荀子》有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近期我们将在班级开展以“君子有为,为之有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习完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有为有不为》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进入任务 任务目标 1.快速阅读《有为有不为》,梳理文章脉络,锻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敏捷性与条理性。(思维能力) 2.剖析文中善恶观点事例,交流讨论,明辨善恶。(文化自信) 3.品味平实质朴语言,学习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 4.借文中生活剖析,感知善恶美丑,提升审美创造素养。(审美创造) 00 基础任务 基础过关 一、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年),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中共党员,学者、作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背景资料 季羡林先生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寻味无穷。于是特意从“知足知不足”和“有为有不为”两个角度写文章加以阐释。本文节选自第二部分内容。 三、扫清字词障碍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zhū qū èr lǒnɡ kuò chěnɡ cái dī kuì 贰臣: 诉诸: 笼统: 得逞: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指在前朝做官,投降后一朝仍然做官的人。 意为“按某种方式办理”。 形容物体上下部的大小形状没有显著的差别。 达到预期的目的。 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 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进阶任务 01 略读为引,知“为”有道 02 明辨善恶,能“为”有据 03 品读拓展,言“为”有理 01 略读为引,知“为”有道 001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每一段的段首句,跳过文中举例部分,归纳梳理出行文思路。 划分部分 段落序号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学习任务单 划分部分 段落序号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学习任务单 第1、2段 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明辨善恶。 第3-7段 作者通过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第8段 回扣标题,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错了要回头 002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首先对“有为有不为”的概念理解追溯到明辨善恶的思想本源,然后通过引用和举古今事例具体阐释,最后在结尾归纳总结出核心观点,发出号召。 02 明辨善恶,能“为”有据 有人说本文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这样是不是离题了?你觉得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搜集文中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001 示例: 我觉得不离题。我们组在文中找到的依据是第1、2段,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就是“有不为”。课文自始至终还是围绕着“有为有不为”的话题在进行阐述。所以,我们认为不离题。 002 仔细阅读课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7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今年81岁的魏道善,从医60多年,经他诊治的患者累计达50余万人次。妙手回春,用在魏道善身上一点儿不假;以德行医,则是大家对老先生的一致褒扬。作为当地名医,求医者门庭若市。但他不管对待任何患者,不论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