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下册9端午粽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点明每年的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第二自然段运用叠词来描写粽子的样子,将粽子的样子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并运用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描写,向学生渗透了一种描写的顺序。通过运用“一……就”、“真是”等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写出粽子的香气和味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激发起朗读的兴趣。第三自然段介绍了粽子的花样多,十分好吃,人物内心的高兴通过“美滋滋”一词形象地呈现出来,这里的美有三层原因:其一,是因为吃到了外婆包的香甜的粽子。其二,是因为在这样的传统节日中一家人能够团聚,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其三,就是分享带给人的美好享受。第四自然段用简练的语言告诉读者端午节的来历,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总、粽”,学习多音字“了”,正确书写“节、米、间”等6个字。学习在语境中理解字义的方法。 2.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验找准停顿位置,读好长句子。 3.运用联系上文、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端午节风俗及来历,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总、粽”,学习多音字“了”,正确书写“节、米、间”等6个字。学习在语境中理解字义的方法。 2.运用联系上文、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端午节风俗及来历。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验找准停顿位置,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节日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你知道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有一个还被称为“诗人节”你们猜猜是哪个节?跟诗人有关的一个节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过节日的话题引出课题,对端午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环节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⑨端午粽。 2.出示:米字旁。 今天我们将认识1个新偏旁——— “米”,“米”字旁的字很多都与粮食直接相关,比如“粮”;还有一些和饮食文化有关,比如“粽”。大家还知道哪些字是米字旁的字吗? 预设:粽、粉、粮、糕、糖。 注意,当“米”在字的左边做“米字旁”时,最后一笔的捺要写成点。 3.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自己尝试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赛读。 【设计意图】读课文,认读生词,引导学生有梯度地识记生字,逐渐扫清阅读障碍。 环节三: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课文第一段并识记生字“端”“粽”“节”“总”“煮”“盼”。 (1)读课文并介绍文化常识。 课文的第一段,谁来读。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最早叫“端五”,后来改为“端午”。 (2)识记生字。 ①“端”和“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生活中还在哪儿听过这两个字? 端正、端庄、尖端、开端、诡计多端 粽子、粽叶 ②生字“节”谁有好办法记住呀?在哪儿听过这个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节日是? ③生字“总”是上下结构,也是一个常用字,我们口语里经常用,大家组个词吧。 预设:总部、总共、总之、总是、汇总、总而言之 ④生字“煮”,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是“者”,下半部分是“灬”。“灬”在这个字里表示“火”,因为“煮”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用火把水烧开,所以“煮”离不开“火”。大家还知道哪些字因为意思离不开火所以有“灬”呢? 预设:煮、热、照、煎、点、烈、熟。 ⑤生字“盼”是左右结构,谁有好办法记住呀? 预设: 加一加:“目”+“分”=盼。 换一换:“份”的左边,把“亻”换成“目”就是“盼”;“粉”的左边,把“米”换成“目”就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