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12145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9《说“木叶”》(共49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65249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林 庚 小游戏:我来问,你来说———(请按老师的要求 迅速说出文中相关的诗句,每组一个机 会,随机点名。) 文中一共引用了多少出诗文?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多诗句,意义何在?按照每段出现的诗句具体分析。 文本研读 第一段 意图: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本研读 第二段 意图: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 文本研读 第四段 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枯桑知天风。(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文本研读 第五段 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午阴嘉树清圆。(北宋周邦彦《满庭芳》) 文本研读 第六段 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文本研读 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木 木叶 树叶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文本研读 “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其二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一 思考探究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 的问题。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 思考探究 双关、象征、哲理、情韵意、深层意等。 小结:作者引用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对于林庚的分析,有学者并不认同。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友琴认为林庚文章存在的问题。 提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说明阐释失于片面。 2)你同意陈友琴的说法吗?如果同意,你能在举出几个例子佐证、补充他的观点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储光羲《游茅山五首》)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子兰《华严寺望樊川》)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李白《秋下荆门》)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除了陈友琴一文中提到的几处不足之外,《说"木叶"》在行文和考据上是否还有可商榷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在《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在《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在《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