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12162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9《说“木叶”》(共36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294584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林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2、初步体会学术论文的文体特征 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他在古典文学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解题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读准字音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 zhēn 涔阳: cén 万应锭: dìng 言筌: quán 窸窣: xīsū 迢远: tiáo 理解词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 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象声词。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歧路--岔 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义厚,难以解脱,是活化 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稠密的样子。 整体感知 思考: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 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整体感知 思考:第二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有哪几个 它们的 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诗人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整体感知 思考:第三段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什么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它们的主要区别,关键在“木”字。 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整体感知 思考: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 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整体感知 思考: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 作者主要讲 了什么 “‘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即对上一段提出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整体感知 思考: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的提示,这一段就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 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 差别一字千金。 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把文章标题“说‘木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