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 有为有不为 新 课 导 入 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作 者 简 介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知 识 链 接 知 识 链 接 议论文三要素 要证明的观点 证明观点的依据 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据 事例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论点 论据 论证 本文创作于改革开放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思潮多元,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中面临诸多选择与困惑,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人急功近利,道德底线有所动摇。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感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希望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道德,明白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 背 景 链 接 诉诸 屈膝 贰臣 笼统 轮廓 得逞 制裁 毅然 zhū xī èr lónɡ kuò chěnɡ cái yì 按某种方式办理。 下跪。比喻屈服。 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诉诸】 【屈膝】 【笼统】 【迷途知返】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任务一 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1.整体感知文意,选用文章中的词语替换题目 “有为有不为”。 可以用 “为善不为恶” 替换。文中提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 “有为” 具体指向做善事,“有不为” 指向不做恶事,能体现文章主旨中关于行为选择的价值导向 。还可以是 “行义止不义”,“义” 在文中与 “应该” 相关联,“行义” 对应 “有为”,“止不义” 对应 “有不为” ,符合文章从道德伦理角度探讨行为准则的内容。 2.勾画出文中对“有为”“有不为”进行解释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提炼作者观点。 通过阅读第1段可知,“有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即“不应孩做的事,必不能做”。 再结合第2段中的关键句“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来加深对“有为”“有不为”的理解。 综合两方面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有为”即应该做善事,“有不为”则是不应做恶事。 任务二 再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再读文,勾画段落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借助思维导图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 第二部分:(3-7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部分:(8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 简要分析选文3-6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 接着举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 然后再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