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1381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52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308196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5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古代诗歌五首 第21课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大致说来,古人登高望远,有这样一些缘由: 伤春悲秋,写尽心事。 感怀历史,凭高吊古。 怀人思乡,满目愁绪。如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 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朗读两首登高诗,读出斩钉截铁的气势 1.结合注释自读《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疏通两首诗的大意。 重点字词: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自缘:因为自己。 二、朗读两首登高诗,读出斩钉截铁的气势 2.通过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反复练习。应通过重读这些字词,将“登高诗”的气势读出来。 二、朗读两首登高诗,读出斩钉截铁的气势 (1)《登幽州台歌》中需重读的字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两个“不见”需要重读,因为两个“不见”突出了贤君良臣不遇,诗人生不逢时的惆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悠悠”需要重读,因为“悠悠”通过叠词手法,写出了天地空间的辽远;“独”也需要重读,因为“独”写出了个人的孤单渺小。(还可以重读“怆然”“而” “涕下”。“怆然”、“涕下”二词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凉,“而”字延续诗歌节奏,也需要重读。 二、朗读两首登高诗,读出斩钉截铁的气势 (2)《登飞来峰》中需重读的字词。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千寻”需要重读, 古代八尺为寻,千寻,极写塔之气势高峻;“日升”也需要重读,旭日东升,诗人借眼前景,极写自己志向远大、豪情满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需要重读在古代诗歌中,浮云是有其指代含义的,往往用来代指奸险小人;“最高层”也需要重读,它写出了诗人矢志不移的强大的精神世界。 二、朗读两首登高诗,读出斩钉截铁的气势 3.小结:通过寻找两首登高诗中的重音来重读,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两首登高诗所表达的诗人的内心情感。看来,古人登高这一行为绝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其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 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知人论世”来深入学习这两首登高诗。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 我” 1.借助背景材料,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考资料一: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为什么会涕下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其年,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时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 我” 参考材料二: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及之后的一些情况。 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 年),王安石出任郢县(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县。三年后,即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任满回其老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写了这首诗。之后,王安石即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立陈变法,后来实施变法,他和保守派开展了坚决斗争。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 我” 明确:陈子昂登上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他在此感叹身世,进而联想到天地悠远而生命短暂,其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之情、极度苦闷忧愤之情深蕴其中。 三、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 我” 从王安石的背景材料看,登飞来峰时应该正是他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这首诗表面是即景说理,说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往往用来借代奸佞小人,联系到后来诗人上万言书及与保守派的斗争,那么这首诗就可以看作是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