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1712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523512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32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道不同亦可一起谋 ———《齐桓晋文之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指因思想观念之差,待人处事之异,道不同之人之间往往缺乏认同感,故而易对共谋效率与氛围产生负面影响,观点不一,易生争端。 可是,不同观念之间未必泾渭分明。因观点分歧决裂的师徒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中合作无间;儒道两家的圣哲孔子、老子,一主张“仁德”之道,一主张“清静无为”,仍可洽谈甚欢;罗斯福身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主导者,更能跨越意识形态的沟堑,将国家调控经济完美嫁接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框架中,无问“西东”。 道不同,亦可一起谋,于人,可博采众长,不断发展;于社会,可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于国家,可民殷国富,繁荣昌盛。 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分上、下两篇。汉文帝时《孟子》一书被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的苦难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解题 “齐桓”: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日益强盛。 “晋文”: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在赵衰、魏武子、介之推等贤才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事”:就是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 齐宣王和齐桓公是什么关系?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生于公元前685年,卒于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姜子牙的后代,齐国就是周天子封给姜子牙的封地。但到了春秋未年,军权逐渐被大臣田氏所夺,从田恒子开始,齐国的朝政被田氏把控,通过几代后,田氏最终取代了姜氏,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 齐宣王是田氏的后人,齐宣王卒于公元前301年,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成为田氏齐国的第五代国君,跟齐桓公没有任何关系。 齐桓公 齐宣王 一、“道不同”之“霸道”VS“王道”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