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1783

4.2《扬州慢》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64193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扬州慢,课件,2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扬州慢 教学目标 叁 贰 壹 1.准确背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的悲情。 2.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情境:诗词“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红桥二十四,明月照笙歌。 活动情境:诗词“扬州” 扬州自古就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 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的云烟,跟随姜夔走进扬州,去看看南宋时期的扬州是怎样的 壹 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贰 探究文本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解读小序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城,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节选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毛亨《诗序》 何为“黍离之悲” 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他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一《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何为“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阅读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地 点:予过维扬 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