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 “木叶”:文章论题 《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 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 “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初读课文,作业反馈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阅读1-3段,完成以下任务 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找出1-3段引用的诗句。 3.课文是怎么来引出话题的? 4.说说1-2段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研读课文 1.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概括1-3段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是用“树叶”的却十分少见。 3.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第1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提出“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结论】: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引用】: 第一段作者是如何引出话题的? 摆现象,引例证。 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研读课文4-6段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概括段意 ①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句) (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结尾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