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3931

4.《窦娥冤(节选)》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89044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窦娥冤(节选),课件,28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窦娥冤 电视剧《梦华录》改编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梦华录》讲述了三个“汴漂”姐妹创业的故事。从“新手村”钱塘到第一个关卡节点华亭县,打败周舍后的三姐妹决心走向东京汴梁,开始新的人生。 可见,即便在当代,关汉卿作品背后的议题,都能与现实无缝衔接。 那《窦娥冤》讲的又是什么呢? 作者介绍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一斋、已斋叟)。元杂剧奠基人,被誉为“曲家圣人”,简称“曲圣”,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代表作:《窦娥冤》(元曲四大悲剧之首、中国十大悲剧之一)《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关汉卿在《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元杂剧 元曲四大悲喜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四大悲剧 四大爱情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散曲+“科”+“白”) 唱 唱+演 元曲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有自身特点和较严格体制,并形成韵散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宫调: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曲词、科介、宾白 剧本构成 我国古代音乐七种基本调式: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变宫、变徵。 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元杂剧的结构 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一楔子” 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末是男角。男主角:正末。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冲末(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末 旦是女角。女主角:正旦。女配角:副旦、外旦、小旦 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等。 旦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