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望岳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古诗《望岳》。本首诗的学习,我们准备从五言律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入手,争取达到“读一首诗,及一类诗”的效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望岳》的写作背景,对于这首五言律诗而言,“知人论世”依然是阅读的前提。再想一想:诗歌名“望岳”,是登上泰山游览的意思吗?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内容深刻,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其中许多优秀作品,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岳,指五岳,即在古代地位崇高的五座高山,这里指东岳泰山。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试,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动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经过泰山时所作。 1.诗歌名“望岳”,是登上泰山游览的意思吗? 不是。望,指在一定距离之外眺望。 因作者并没有登上泰山,故本诗是其眺望泰山时有感而作。 自由朗读诗歌两遍。要求用竖线为诗歌画出停顿节拍,并按照节拍抑扬顿挫地读这首五言律诗。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观察这首五言律诗的节拍,你有哪些发现 五言律诗的节拍划分大体以“二一二”或“二二一”为划分单位。 这首诗中间两联是最为标准的“二一二”节拍,这是因为五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大多遵循严格的对仗。 首尾两联因为不严格对仗,所以节拍划分会有多种形式。 “夫”作为句中语气词,需要单独划开。 我们通过《望岳》,掌握了五言律诗的节拍划分规律,下次学习其他的五言律诗时,我们要注意迁移,争取读准节拍。 诗因有诗眼而活,抓住诗眼而全诗可尽在掌握。请抓住诗眼“望”字,采用同桌“AB角”的学习形式,即A用“____之望”的格式分别概括全诗四联,B则要分别归纳四联的基本内容,以此完成对全诗的理解。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远观之望 近眺之望 仰视之望 想象之望 写的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之地都能看得到,表现了泰山的气势。 写大自然把一切美景都集中于泰山,同一时间,山南山北的阴晴、明暗截然不同。 写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动,诗人感觉自己胸中的云气回荡,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的鸟儿回旋。 写诗人想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本课我们学习了五言律诗《望岳》,我们通过知人论世、找准节拍、抓住诗眼三种方法读通了全诗,达到了“一首及一类”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