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5838

2.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58张)

日期:2025-04-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823167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2.2,外力,作用,地表,形态,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节课时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相关地理事实(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的讨论,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行为,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开展模拟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认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现形式,提升地理实践力。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01. 0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04. 本节课堂作业 目 录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因为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塑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是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太阳光暴晒,温度升高表层体积膨胀,但内部很少受到热力的影响;夜间,岩石表层逐渐冷缩,内部却因受到白天传导进来的热力影响而膨胀。表里反复地、不均匀地膨胀与收缩,会使岩石产生裂隙,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物: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我国东南沿海的花岗岩石蛋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球状风化:新疆吉木乃神石城一带分布的石蛋,当地的哈萨克牧民称为“阔依塔斯”,意指这里的石头像丰满圆润的肥羊。实际上景观就是花岗岩地貌中常见的“石蛋”—花岗岩球状风化景观。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冰劈作用:冻裂风化又称“冰劈作用”,地表水进入土岩层裂缝冻成脉冰,体积增大,向缝壁施加压力,使之破碎,或扩大裂隙。(图示东北地区冰劈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化学风化 当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时的风化称为化学风化。如铁矿物在水和空气的作用,氧化成褐色的氧化铁,在丹霞地貌中这种现象常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 安徽黄山始信峰及其周围山峰长在花岗岩上的黄山松(根劈现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Ⅰ:降水 Ⅱ:蒸发 Ⅲ:气温 高温多雨地区, 风化壳较厚。 高温少雨地区, 风化壳较薄。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 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 低温地区,风化壳最薄。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活动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答案: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2.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答案: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生物等有关。热带森林地区的风化壳较厚; 原因:温度高,水分多,生物越丰富,风化作用越强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马岭河峡谷位于喀斯特地形区,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