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魏 征 谏太宗十思疏 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 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征。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魏征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2、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 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等问题; 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 破题入文 劝谏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创造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 文体常识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 义词用。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知人论世 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魏征,字玄成。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唐朝著名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太宗曾言,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人”便是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疏通文意 贰 诵读体文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