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脸上没有春天的光 骨子里没有春天的气 心灵里全是春天的梦 生命里没有春天的缘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 祝 福 鲁迅: (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主要品: 短篇小说集 、 ; 历史小说集 ;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初中我们学过的小说作品 , 和 等,都是出自《呐喊》,《祝福 》选自 。 《故乡》 《社戏》 《孔乙己》 《彷徨》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成语: 老监生( )寒暄( ) 悚然( ) 形骸( )草窠( ) 蹙缩( ) 窈陷( ) 歆享( )新正( ) 怔怔( ) 惴惴( ) 牲醴( ) 讪讪( )朱拓( )开拓( ) 瘦削不堪( ) 沸反盈天: jiàn xuān sǒng hái kē cù yǎo xīn zhēng zhèng zhuì lǐ shàn tà tuò xuē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回顾小说主要内容: 1、概述故事情节。 2、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一、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情节结构如下: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倒 叙作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研读: 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祥林嫂悲惨遭遇)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情节 祥林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