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阿房宫赋 第一课时 史海拾贝 阿房宫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文体简介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赋的发展: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及后世模仿之作 孕育于汉魏之际, 流行于两晋南北朝 的汉赋变体 唐代产生的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其形式一直沿袭至清末。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文体简介 赋的特点:① 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② 语音上声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③ 文辞上夸张渲染,讲究藻饰和用典。④ 内容上多写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喻。总之,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律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赋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有感于当时的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 交代阿房宫建造背景和巨大耗资 概括外貌 细写内部 先写楼阁 次写长桥复道 后写宫中歌舞盛况 (由概括到具体) 建筑 人物 疑难探究 表现手法? ①大胆浪漫的想象:未曾建成;不得亲见 ②夸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③比喻:“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④通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化听觉视觉为触觉 ⑥前后照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⑦排比对偶: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⑤动态描写:“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灵动别致,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疑难探究 阿房宫赋 第二课时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 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 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 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A 1、杜牧《阿房宫赋》开篇起势雄健“ , ”,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气势。 2、《阿房宫赋》中,作者 ... ...